从粥样斑块到普通冠心病,再到急性心肌梗死,一路走来,你有几个阶段需要注意?
从动脉粥样硬化到普通冠心病。多是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斑块,血块形成以后,出现血管动脉缺血缺氧,狭窄严重的可以出现冠状动脉的闭塞,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以外,加上劳累,休息不好就会诱发冠心病。这个时期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粘度增高以后就会潜在的诱发这种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成诱发血管的狭窄斑块,形成出现缺血缺氧,坏死,血管痉挛,出现冠心病,心绞痛。
2,抽烟饮酒长期抽烟可能会增加全身动脉硬化以及冠状动脉硬化的斑块,形成同时诱发下肢动脉血栓,也会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冠心病的形成。
3,饮食不规律,爱吃咸的食物,特别是腌制的食物,油腻的食物,这些都会加入血黏度的增加,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缺血缺氧,出现冠心病。
从冠心病到心肌梗死,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形成,可以出现血管的痉挛,斑块的出血破裂诱发血管闭塞,就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
2.饱餐大便用力,在饱餐以后心脏的功能增加,心脏射血分数会减少,出现血容量增加,后期加上大便用力长期刺激诱发心源性猝死。
3.平时不要熬夜劳累,休息不好,特别是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以后,就会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波动,出现低血压,即使容量不足休克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这都属于一个疾病演变的过程,如果预防心梗的发生,需要从以上就应避免同时治疗原发病提高疾病的愈后,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
从冠状动脉的内膜出现脂质沉积,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再到斑块不断进展造成血管腔的狭窄出现冠心病心绞痛,最后由于斑块不稳定甚至破溃导致急性血栓形成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是临床上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体内都经历过的历程,可以大致划定为几个阶段:
---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早期
---冠心病稳定期和不稳定期
---急性心肌梗死
我们就来说说,这每一个阶段分别有些什么特点,我们该注意什么。
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众多,大家熟知的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缺乏运动锻炼、心血管病家族史、遗传变异以及肥胖等。
这些风险因素长期“隐匿”的作用于血管系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如,长期胆固醇升高会促进脂质在血管内膜下的沉积;高血压会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吸烟可以引起和加重血管内的慢性炎症等。
在人群当中,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数是最庞大的,如果大家能够尽早的识别出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积极控制它们,则冠心病的发生可以大大减少。大家需要做好的就是:定期体检,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危险因素,有效改善它们,并且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
然而,大家也要理解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素都可控,比如家族史和遗传变异就属于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也就是说,哪怕把所有能够干预和控制的风险因素都给控制住了,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早期冠心病的早期阶段,在临床上主要是指各类风险因素已经导致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但血管内的狭窄不明显,或狭窄程度不超过50%的情况。在这个阶段,由于血管的狭窄还不是很严重,因此,不少的患者不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不明显且无规律。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患者常常漏诊,延误了早期干预疾病的时机。这与冠心病的诊断技术有关,普通的心电图、心脏超声或CT平扫这些检查都难以确诊冠心病,要想清晰地看到冠脉的病变情况,就需要使用冠脉造影技术或至少需要CT血管造影技术。
这两项诊断技术都比较昂贵,并且需要接受X射线的辐射还有可能对肾脏造成负荷的造影剂,因此,对于身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人群而言,他们接受这些检查的意愿度会很低。但如果医生对所有的就诊者都开具这样的检查,以尽量多的筛查出早期病变患者,这又明显是在滥用医疗技术。
因此,综合评估患者存在的各项冠心病风险因素以及机体出现的症状特点,医生会对患者冠心病的发生概率做一个预判。风险很低的人群,进行临床观察即可;风险中等的人群,可以考虑做冠脉CTA检查进行筛选;而风险很高的人群,则会建议直接做冠脉造影来确诊。
冠心病稳定期和不稳定期冠心病的早期没有被及时地识别,或识别出来以后没有得到理想的药物治疗控制,则会继续进展到冠心病期。冠心病的进展并非是先经过稳定期之后,再进展到不稳定期,而是有一部分患者可以一开始就表现为不稳定!而不稳定的冠心病,其危险性更高,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会更大。
这一个阶段的冠心病,往往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因此,就诊的比率还是很高的。患者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冠脉造影的检查,确诊以后积极地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而对于病变严重到必须要进行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的,应该积极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当冠脉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了破溃,其内的脂质成分大量暴露于血流当中,血小板就会迅速聚集于此,在这里形成急性血栓,血栓堵塞冠脉血流,会造成冠脉供血区域的心肌组织发生急性的缺血、缺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可以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破裂,因此,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
对于确诊过冠心病的患者或存在众多冠心病风险因素的人群,一旦发生了剧烈的心前区疼痛、长时间无法缓解,应该立刻去医院就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是“争分夺秒”,越早开通梗死的血管,患者后期的治疗效果可能越好、后遗症可能越少,而拖延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最后,总结一下:
任何人都要尽早识别自身的冠心病风险因素,并对可干预的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当医生建议您做冠脉血管成像时,请慎重考虑,这很有可能是发现早期冠心病的机会;对于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请遵医嘱进行长期、有效地治疗;一旦突发剧烈、难以缓解的胸痛,尽快就医,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应该尽快开通梗死血管。关注“家有好医赵博士”,把有价值的医学小知识分享给更多朋友们!
其实,与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一天就能出现的。好多人可能觉得这个疾病,是不是因为情绪剧烈波动,一天就出来了,或者说近期才出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急性心肌梗死在出现之前会经历一个很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具体说来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今为止,最早发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在8个月大的孩子身上,当然是因为其他原因尸检意外发现,这种动脉粥样硬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进展,从最初的虎皮样变,发展到后期的粥样斑块,再到粥样斑块变得不稳定,再到急性心肌梗死,一般这个过程会有数年或者数十年的时间。这个冗长的时间内,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很多办法减缓和终止其发展,比如说严格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必要时口服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等等。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发展出来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因为很多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控制才最终出现的,希望大家都能重视,都能提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