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佘太君:中国“最牛大妈”

来源:洽康商城 发布于2021-04-26 15:21:17 789人浏览过
导读:俗话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很多人都是到了晚年,才做出一番事业。比如说,黄忠六十多才跟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才出山做丞相,佘太君一百岁挂帅征西,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所以你急个什 ...

333
333


俗话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很多人都是到了晚年,才做出一番事业。比如说,黄忠六十多才跟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才出山做丞相,佘太君一百岁挂帅征西,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所以你急个什么劲呢?

 

抛开白素贞不谈(说历史呢,别闹),上面的几个人,的确都是大器晚成的代表。黄忠跟刘备混之前,已经在刘表手下蹉跎了二十多年;德川家康荡平丰臣家势力时,已经七十二岁高龄;至于姜子牙,就不用说了吧,这哥们的经历快比得上杨振宁了。

 

不过,佘太君这个人的履历表,好像有些问题啊……

 

大家都知道的版本,是这样的:佘太君闺名佘赛花,是抗辽大将杨令公杨继业的结发妻子。杨继业率自己的七个儿子带兵抗击辽国入侵,战功赫赫,被称为“杨家将”。不想因为功劳太大,引来奸人潘仁美的猜忌,被设计陷害,中了辽军的埋伏圈,苦战不敌,因不愿受辱,愤而自尽。后来西夏国入侵,朝中一时竟无人可用,佘太君以百岁高龄挂帅印,带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被后世传为佳话。

 

至于这段履历表从何而来呢?《杨家将演义》……这就很尴尬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佘太君,究竟是个怎样的传奇人物呢?答案或许要让人三观尽碎了:真正的佘太君,一点都不传奇,而且她好像并不姓佘。就算在小说中,杨继业的妻子,最初也和“佘太君”这个女汉子相去甚远。

 


333
333


历史中的杨继业,原型是抗辽大将杨业。杨业这个人勇猛异常,但天性不爱读书,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兵法。运筹帷幄,统领三军,他是不行的。五十多岁时在名将潘美与王侁(这个字读深)的带领下北伐征辽,由于王侁指挥冒进,全军覆没,杨业自杀身亡。回国后,宋太宗追赠杨业为太尉,潘美被连降三级,王侁被流放金州。

 

根据记载,王侁和潘美的计划是这样的:杨业率军主攻,之后引诱辽军到陈家谷,王侁和潘美在此接应。但辽军实在勇猛,风头正健,而且占据有利地形,诱敌深入的计策,根本无从谈起。王侁和潘美在谷口左等右等,不见杨业的身影,以为他乘胜追击去了,于是撤退。却没想到杨业此时正在远处陷入苦战。

 

潘美就是潘仁美的原型。客观的说,他作为大将军,战术失当,对形式判断也完全错误,的确应该负起责任。但要说他故意陷害杨业,纯粹是扯淡。历史中的王侁,是宋朝的边境问题专家,但性格刚愎自用,从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逼迫杨业轻率冒进的,与带头撤军的都是王侁,潘美与这件事关系不大。何况征辽一事,兴师动众,原本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一场战斗,谁都知道一旦失败,代价会有多大,没人会蠢到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而且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立即给杨业的儿子们加官进爵,而且重赏布帛千匹,粟千石。之后杨六郎杨延昭也担任戍边大将,屡立战功,至死方休。杨六郎死后,宋真宗派人护送灵柩回京,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录用为官。杨家也算是得了善终。如果潘美是“奸臣”,那这个奸臣做得也未免太失败了。

 

佘太君呢?佘太君在这段历史中,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笔记,根本没出现过。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元杂剧里。

 

但在杂剧中,佘太君的戏份不多,跟龙套没啥两样。台词基本是这样的:我是佘太君,这是我大儿子,这是我二儿子,这是我三儿子……剩下的时间,只会对着乱摊子束手无策。至于那个百岁挂帅的NB老太太,在这里压根见不着影。

 

而且还有个问题: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佘太君出场过的杂剧,几乎都是孤本,只在《元曲选》中有收录。但《元曲选》的编纂时间,是在明代中叶。而且古人编书,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随便乱改,会根据当时人的习惯,把前人的“错误“订正过来。比如说剧本中写着”杨业妻子“,编的时候可能就直接改成大家都知道的”佘太君“了。所以,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元杂剧中出现的佘太君,到底是不是佘太君。

 

所以,我们还得从小说中找找线索。



333
333


杨家将故事的盛行,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明代人喜欢看小说是出了名的,靠写小说年入几万两银子,迎娶白富美,对当时的人来说绝不是梦。就连大学者李渔,都暗搓搓地写点小黄文赚零花钱。

 

当时但凡历史上稍有点名气的人物,都要被拖出来附会一番,写成演义小说。杨家将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当时杨继业的妻子,姓吕——在杨家将故事的最初版本《北宋志传》中,佘太君的名字是“夫人吕氏“。好像与佘太君还差很远,别着急,快好了。

 

我们大家都念过一个绕口令,叫“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鱼“,这句话对长江以南的人来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我见过许多自称普通话很好的人,说三遍就变成了”红吕驴与绿吕驴与驴“——我想说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吕“和”余“之间,是很容易读错的,稍不留意就会把“吕布”读成“雨布”。所以,明代小说中出现这样的错误,也就不要感到太奇怪了。

 

在《杨家府通俗演义》中,杨继业的妻子变成了“余氏”,生了七个儿子,而且天性骁勇善战,锐不可当。孙媳妇穆桂英过门之后,还能带兵出征。《通俗演义》中记载,杨继业出征时,打大红色“令”字旗,妻子余氏出征时,打白色“令”字旗。所以两个人被称为“杨令公”和“杨令婆”。

 

现在是不是与那个英勇善战的佘太君形象很接近了?只不过佘太君现在还姓余,而且被称为“杨令婆”。

 

那么“太君”这个很日本的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这是杨继业妻子的封号,其实并不是这样。杨六郎杨延昭的妻子,是北周柴氏家族的郡主,虽然北周灭亡了,但这个尊称仍然被保留,左右随从都称呼她为“太郡”。因为《通俗演义》中,杨令婆余氏经常与柴太郡一起商议大事,久而久之,大家也搞不清楚说话的究竟是杨令婆还是柴太郡,于是杨令婆就慢慢变成了“余太郡”。在抄写印刷过程中,又以讹传讹,变成了“佘太君”。

 

本来佘太君只是个小说人物,真实度跟福尔摩斯差不多。但到了清朝,她的生平事迹突然变得有鼻子有眼起来,不但有地方志给她立传,还有人给她立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虽说“佘太君”这个人并不存在,但历史上的确存在“折太君“这个人。清代的学者,是把她们两个人给搞混了。



333
333


折姓是党项族折兰氏的后裔,从唐朝初年一直到北宋末年,世代驻守边疆。家族统率的“折家军“战功累累,北宋时期,对西夏国和辽国都屡有战绩。

 

这个“折太君“,是北宋大将折克行的母亲,由于家族世代戍边有功,被封为”太君“。折克行驻守边疆三十多年,抗击西夏,屡建奇功,是北宋一员大将。清朝时期,山西人修地方志时,发现了这么个人存在。

 

清朝北方官话中,“折“与”佘“同音不同字,因为当时杨家将的故事实在太火了,于是修地方志的人就突发奇想:这个”折太君“与”佘太君“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于是他们一看履历表:都是戍边名将,既打过辽国,也打过西夏,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姓氏的发音还那么像,肯定就是一个人没跑了!

 

只不过,时间上好像出现了些小小的问题:佘太君是杨业的妻子,但折太君是折克行的母亲,两个人的生年差了将近一百年。于是修地方志的人一拍脑门:这不是明摆着么,肯定是前人记载错了!于是折太君就被改成了五代名将折德扆(这个字读以)的女儿,这下时间不是对上了么!

 

但有的人改过来了,有的人则比较死心眼,没改过来。于是当时各地的地方志记载不一,特别混乱。后世的学者经过细心排查,发现还是折克行母亲的说法可信一点。至于折德扆女儿,纯粹就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了。

 

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全怪编地方志的人,实在是两个人的履历表太接近了。折家军与杨家军都是北宋戍边的主力,折家与杨家也都是世代出名将的家族,只不过杨家军驻守北部,折家军驻守西部。但好死不死的,折家军也到北方凑过几次热闹,这一下就乱套了。他们真不是故意造假,换成谁,谁都蒙圈。

 

清代学者对于此事,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相信地方碑文的记载,将“折太君“与”佘太君“认为是同一个人。也有人提出过质疑,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信,”折太君“的故事,纯粹是大家根据小说记载牵强附会出来的。但自从”折太君“被发现之后,杨家将的故事就越来越精彩了。折家军是胡人出身,出现过许多女将领,而且世代驻守西夏边境,传奇故事特别多。后来的小说家,就根据折家军的事迹,写出了”十二寡妇征西“这段情节。

 

于是佘太君就从杨门女将,变成了百岁高龄挂帅印出征的女中豪杰。现在的“大妈“每天跳广场舞,佘太君却能手持龙头拐杖,运筹帷幄。这真是”别人家的大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