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又称足跟痛、跟骨痛,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尤以长期站立、行走、身体肥胖者多见。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足跟部周围的解剖:
从上图我们可以知道足跟部周围有足跟脂肪垫、足底筋膜(跖筋膜)、跟骨滑囊(足跟滑囊)、足底部肌群(小趾展肌、拇趾展肌、趾短屈肌),小腿后部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等组织。
那么这些相关的组织出现问题,是不是就会引发足跟痛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的跟痛症常见的相关疾病有:
1.足跟纤维脂肪垫炎:多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发症状,醒后或休息后着地时疼痛明显,活动后减轻。
2.跖筋膜炎:典型疼痛为始动痛,常表现在跟下或足心,晨起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久走后疼痛加重。
3.足跟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后滑囊发生炎症,红肿热痛症状明显。
4.跟腱周围炎:患者跟腱周围压痛,痛点不集中,急性炎症期时可感肌腱周围摩擦感,踝关节背伸、跖曲活动时疼痛加重。
5.跟骨高压症:全跟骨疼痛、压痛广泛,可出现静息通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
6.其他:跟骨骨刺、跟腱炎等
那么跟骨骨刺会引发跟痛症吗?
许多人拍片提示跟骨骨刺形成,往往认为足跟痛是由于足跟骨刺引起,然而相关文献指出60岁以上人82.35%都有跟骨骨刺,足跟痛患者只占7.3%。X线摄影片的重要性是鉴别其他病变,而不在于确定骨刺的有无。
足跟骨刺形成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肌肉通过肌腱止点于骨骼的部位,长时间的肌肉紧张收缩会使肌腱附着点,受到长时间的反复牵拉,而增生形成骨刺,但骨刺形成过程极其缓慢,周围软组织已适应骨刺的存在,所以骨刺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疼痛常发生在骨刺已形成长时间后,且多单侧出现,但往往双侧都会形成骨刺,如果疼痛由骨刺引起,应出现在增生早期,且双侧都出现疼痛。
那么有没有其他原因引发跟痛症呢?
浮针医学观点:长途跋涉、负重行走、长时间站立工作等情况,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造成小腿部等肌肉紧张、劳损,形成患肌,引起肌肉附着部的跟骨结节受到反复牵拉而发生病变,引发疼痛。
“肌肉病”,找浮针,靠谱!
跟痛症,浮针行!
病案分享
患者资料:王阿姨 68岁 2018-09-26初诊
主诉:左足跟刺痛2年余。
现病史:2年前久行后出现左足跟疼痛,性质为刺痛,休息后疼痛稍缓解,晨起或休息后足跟着地时症状明显,不耐久行久站,行走时出现跛行。
辅助检查:左跟骨X线示:左跟骨后缘、下缘骨质硬化;下缘见骨刺形成;软组织未见异常;
患肌检查:腓肠肌(+++)、比目鱼肌(+++)。
诊断:跟痛症
浮针治疗一诊:分别从腘窝下方和股骨内侧髁下方向下进针,再灌注动作:踝关节跖屈阻抗;膝关节屈曲位,踝关节跖屈阻抗;站立位足跟反复抬起离地等。即时效果:患者疼痛减轻60%。
2018-09-27 二诊:治疗同前,患者疼痛减轻70%,还有少许疼痛,下地行走尚可。
2018-09-30 三诊:治疗同前,患者疼痛减轻80%,感觉足底有紧绷感。
2018-10-03 四诊:患者诉足底还有紧绷感, 另外处理趾短屈肌,足底紧绷感减轻50%。
经过10次治疗,患者诉足跟部无疼痛感,足底紧绷感消失。
浮针治疗:通过触诊,诊察肌肉,确定需要处理的患肌,跟痛症患者的嫌疑肌常分布于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胫骨前肌等肌肉,使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紧张的患肌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进针,并进行扫散的手法及相关患肌的再灌注活动,使患肌的血液充盈,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恢复小腿部肌肉的功能,解除对肌肉附着部的跟骨结节的牵拉,而减轻疼痛。浮针疗法通过针对所查找到的患肌进行个体化治疗,进针点少,少痛安全高效。
版权所有: 洽康商城 | Copyright 2009-2024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证书号:渝ICP备2023004597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