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打卡学习,你是在打卡?还是在学习?

来源:洽康商城 发布于2021-04-26 15:21:17 502人浏览过
导读:打卡学习这么热,你有没有也来追?1今天,你打卡了吗?你的朋友圈,今天看到几条“我在XX阅读第X天”?你自己有没有为“打卡学习”动过心?或者,你已经光荣入坑?你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吗?与传统捧本书的孤灯苦读 ...

打卡学习这么热,你有没有也来追?


1


今天,你打卡了吗?


你的朋友圈,今天看到几条“我在XX阅读第X天”?

你自己有没有为“打卡学习”动过心?

或者,你已经光荣入坑?

你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吗?


与传统捧本书的孤灯苦读不同,APP或者微信打卡学习这种新模式,正在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全方位进入我们的视线:一面是“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的提问,仿佛当头棒喝般唤醒了我们沉睡多时的学习欲;一面是各路亲朋好友轮番晒图晒成果,让我们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又要被同龄人抛弃一次。


于是,我们一边激动地摩着拳擦着掌,一边诚惶诚恐迎难而上——反正也不过一顿小馆子的饭钱、反正也不过几杯咖啡钱,跟知识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接下来等待大多数人的,基本将是这样的分阶段进化史:

1.兴冲冲地精读及做题+认真练听力+讲义+进群讨论

2.耐着性子精读及做题+草草练听力+讲义

3.精读及做题+讲义

4.泛读及做题

5.补读及做题

6.弃读


当然,最后一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在首次打卡的人身上,就像刚入职或者刚入学的新人,这时候的我们,就算热情难免不消减,但是多少还抱着一种仪式感和虔诚。


至于为什么还能坚持下去?那是因为,我们不想漏打了卡,而在阅读记录里留下灰色的“未完成”小圆点。而且,坚持打卡的礼品,多少也还是有些吸引力。


究竟是为了打卡?还是为了学习?

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后,我不确定有多少人能给出清楚的回应。

模糊了的初衷,似乎在提醒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梳理。



2


打卡学习的一体两面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不管是哪种学习形式,学习了肯定是要比不学习强,泛读了也比不读要好。不过我们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

打卡学习之所以广受欢迎,与其说是内容出色,不如说是运营思路正好击中了大多数人的痛点,也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不容质疑的优势:


一是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外在约束,以定时监督的方式逼着我们养成学习习惯;


二是能帮我们合理用好碎片化时间,对于每天通勤时间至少两小时的北京上班族来说,这块大碎片确实还很有些使用价值(替换的方案是:如果不用来打卡阅读,你又会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刷朋友圈?刷微博?随意浏览新闻?与这些相比,明显还是阅读更有营养);


三是能帮我们克服个体的孤独感,在群体中找到更多认同——同一个学习的群、老师同学的互动、学习勋章及奖励,不管我们长到多大,我们都必须承认,对于肯定,我们还是始终渴望的;


四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社交展示的高品质素材——与泛泛的展示美食或自拍相比,云淡风轻地抛出一条自己的阅读记录(这条记录将同时透露出你的品位、词汇量、耐心和毅力),段位高出自然不是一点半点。而对于运营者来说,厉害的也正在这里:他们可以不动声色的,就让你心甘情愿成为了义务宣传员。

上面这些好处,都是实打实的;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面对的,还有硬币的另一面。

我们或者可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觉得打卡是一种任务?

2.你在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时,觉得快乐吗?

3.你的收获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从我自己和周围朋友的体会来看:

1.我们在学习的满足感这件事上,边际效应递减是非常明显的,最开始每次学习能孜孜不倦花上一小时,但是后来基本就是奔着答题去阅读。如果当天时间分配不好兼顾,更会匆匆应付了事。

2.有的时候学习内容不喜欢,但是不读完就没法打卡,只能翻着白眼快速看完。

3.学习过于碎片化,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习的系统性。


猪肉吃多了会不消化,跑步鞋不对会伤膝盖——同样,我们拿起学习这枚硬币反复端详,只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



3


给思考加点料


开群体心理学研究先河的《乌合之众》对“群体”有这样的描述:“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实施行动。他们集合而成的组织让他们拥有了巨大的力量。”

当我们要开始一项新的“打卡”时,我们即将进入的也是一个新的群体。花出的百来块钱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花出这笔钱?我们是自己想学还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在学?


席勒说过:“每个人当他独处时,还有点机灵和敏锐,但是当他们组成集体时,他们却容易变傻。”

我们要利用好群体智慧,但不能人云亦云;

要通过群体获得洞见及知识,但不要让群体来代替自己做决定。


打卡只是个形式,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的学习动机?

A.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B.为了获取新知识

C.为了打发闲暇时光

D.为了提高自己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

E.为了成就个性,不带功利性目的


不同的出发点,将决定我们方向的选择,精力的投入,时间的分配,专注的程度。


向身边学习卓有成效的几位朋友了解后,再加上个人的体会,我觉得这几种思路很有启发:

1.少而精的选择:不要从钱去考虑问题,因为跟钱同时花出去的,还有你的时间,要保证这是你去芜取精后的选择,是出于你真正的喜爱或者真正的必须。


2.保持学习的系统性:找到一个点,然后以此为中心发散开来,学习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是学习本身要尽量避免碎片化。


3.做阶段性的效果评估:复盘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做的事,但是这也是你对自己保持真实的必要方式,低质量的重复并不能等同于真的进步。


4.懂得延迟满足感:看过一句话,很有道理,“成功人士是那些懂得延迟满足感,愿意做出短期牺牲来追求长期高回报的人。与这些成功人士不同的是,平庸者是更多地考虑短暂的快乐并容易满足的人,他们几乎不站在长期角度上思考未来。”这点可能也是最难的,需要眼光,更需要定力。



4


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先举两个超级厉害的例子,堪称我身边的打卡模范。

第一个是我们一位领导,曾经是声震江湖的名记,后来工作岗位变化,不再从事采访报道,为了不把笔头功夫丢掉,他每周仍然坚持写作“打卡”,以一周一篇高质量专栏文章的方式,十年来笔耕不辍,码字超过百万。很多时候,这些文字都是在飞机上火车里写出来的。


第二个是我的同事,以前在文章里介绍过的司司,两个孩子的学霸妈妈。她每天给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包括,某学院的史学、美学、社科三大门在线课程,一门英语配音课和一门英语口语课。谈到之前有人的在留言中的评论,说“你们这些人好闲啊”,司司淡淡一笑说:“其实我只是把有些人看韩剧、逛街、打游戏、睡午觉的时间用来学习而已。”


他们都是工作非常出色的人,一天同样是24小时,而且也从来没有人逼着他们,除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自制力,还有什么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长期坚持在一个领域深砸。如果同时期将战线铺得过长过广,不仅自己完全没有喘息的功夫,而且也难以看到收获。


二是对时间进行区块化分割。我对司司每天的学习任务同样惊讶不已,以下是她回答的原话——

“中午两个小时整块时间是集中学燎原,上下班听友邻,回家打卡魔方秀,晚上10点以后再学燎原。一般来说,每天学习三个小时可以保证。”


看看,这就是差距。

当我们午休时间到处闲逛或者闲聊,上下班路上刷朋友圈,晚上得空就追剧的时候,有的人,正在将这一点一滴的时间存到未来的银行。


所以,不要再轻飘飘地感慨别人拥有的更多,他们的那些付出,你大概都没尝试过。


善于学习的人,从来不会成为打卡的奴隶。

打卡对他们来说,只是自律的佐证,水到渠成的产物。


司司将自己对学习的坚持比做是一种长期功利主义。

这种提法挺好,愿我们都在漫漫人生路中,让自己也投奔到这一追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