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问答(2):血压测量共振理论及其实验的要点

来源:洽康商城 发布于2021-04-26 15:21:17 257人浏览过
导读: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血压听诊音起源和性质的认识,认为:血压听诊音是由于由心脏传来的以二尖瓣为主的房室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与受压产生了形状改变的肱动脉发生了共振的结果。   ...

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血压听诊音起源和性质的认识,认为:血压听诊音是由于由心脏传来的以二尖瓣为主的房室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与受压产生了形状改变的肱动脉发生了共振的结果。

   

2  血压测量共振理论及其实验的要点

       在物理学上,当被振动物的频率与振动源的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就会发生被振动物的协迫振动,称为共振,二者频率相同时则发生最大振幅的共振。

解读:一般来讲,被振动物发生共振时其强度(振幅)要远远大于被振动物接收到的传至被振动物的振动波的振动强度,亦即共振放大了传入的振动波的能量,类似于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比如二胡,琴弓在琴弦上运行产生摩擦,手指按动琴弦改变频率,琴筒发出了声音,奏出了美妙的二泉映月,这是因为琴弓运行时在琴弦上产生的摩擦振动以波的形式通过琴弦和琴码传至琴筒并与以琴筒为主的所有部件发生了共振。(琴弓在琴弦上的运行产生了摩擦振动,是为振动源,但摩擦振动很小,只是接触琴弦的手指才能感受到振动;琴弦同时又是振动波的传播通道;手指按动琴弦改变了振动频率;琴筒是被振动物,与传至此处的很小的摩擦振动波发生了共振,产生了很大于摩擦音的共振音)

        1、心脏瓣膜(关闭时)是产生振动波的振动源,振动波传至胸壁则产生了第一心音(左右各一)、第二心音(左右各一)等,这是医学常识,勿需再证明;(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相当于琴弓运行产生的琴弦振动,但我们并不认为产生的心音仅仅是相当于琴弦上的摩擦音,依然认为具有共振音的性质,是心脏瓣膜振动与肺组织和/或胸腔发生的共振音)

        2、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波沿动脉壁和血液两条通道传播(相当于琴弦传导了摩擦振动波),在大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上甚至有双音的心音传来并被听到(这是常态下可以听到动脉音为数不多的地方);

        3、肱动脉是被振动物:

      (1)肱动脉具有固有频率:物理学认为,任何物体都具有固有频率。虽然肱动脉的固有频率未经证实,    但人体其它器官或组织已被证实是存在固有频率的:如头颅是8-12Hz,   胸部是4-6Hz,腹部是6-9Hz,盆腔是6Hz,心脏是5Hz等,故动脉一定也是会存在固有频率的。

      (2)肱动脉固有频率具有频率改变的基础:套用物理学上有关固有频率的公式: ω=,  ω为固有频率,    k为物体弹性模量,m为物体质量。弹性模量与物体的密度、刚度、形状等有关,而形状又包括长度、径度、连续性等因素。密度和刚度的增加以及径度的减小会提升k值。把k和m分别换成肱动脉的会发现,在其发生动脉硬化改变的时候,密度和刚度是增加的,而径度是会变细的,这就意谓着k值的提升而增加了固有频率,这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缓慢变化,我们称其为基础固有频率缓慢增加性改变;肱动脉还有一种可以在瞬间发生的固有频率改变,即当我们给袖带充气时,从而压迫肱动脉使其内血液被挤压出去甚至完全断流,结果就是肱动脉质量的急剧下降而减小了m值,故导致肱动脉固有频率的急剧增加,我们称其为基础固有频率瞬间增加性改变;理论上,肱动脉受压时其弹性模量也会也发生瞬间改变,也应该是一种固有频率增加性改变,即k值的变化既可以是一个主要随年龄增加而缓慢发生的增加性过程而提升了动脉的固有频率  (k值的缓慢增加性改变解读了老年人群的低“舒张压”现象,这是动脉硬化的必然结果),也可以是因受外力压迫而快速发生的增加性过程而与肱动脉质量m值的快速下降一起提升了肱动脉的固有频率(k值的快速增加性改变和m值的快速下降性改变共同解读了柯氏音的发生机理,更准确地说是我们提出的柯氏音的等位概念-----“血压听诊音”的产生)。

        4、共振条件:共振源和被振动物的存在是发生共振的基础,只有二者的振动频率一致时才会发生共振。所以,在血压测量时,当肱动脉受到袖带的压迫时,即使不考虑弹性模量因素的变化,单单是肱动脉质量的瞬间减小也足以导致肱动脉基础固有频率的急剧增加(透过固有频率的公式可以看出固有频率是增加的),其结果是肱动脉的固有频率增加至接近或等于甚或超过心脏瓣膜振动频率,共振就发生了;

        5、核心内容是对血压测量的判定标识的认识:血压听诊音是由经动脉传来的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与受压后发生了形状改变的肱动脉发生了共振的结果,即血压听诊音起源于以二尖瓣为主的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其性质是共振音;

        6、动脉硬化会强化瓣膜振动波沿动脉壁的传导(即波的衰减减小),正常情况下传导不能通过的动脉段在发生动脉硬化时振动波可以通过(这一点可以解读假高收缩压的成因);

        7、血压听诊音只能用于判定无创收缩压值,不能同时用于判定无创舒张压值(动脉音和心音的同步音图确定了判定标识只出现在收缩期内而从未出现在舒张期内,生理教科书对血压的定义:出现在收缩期的最高压力是收缩压,而出现在舒张期的最低压力是舒张压。显然,用一个不在舒张期内出现的标识判断舒张压是有悖教科书的规定的。实际上,收缩压和舒张压是点压力的概念,不是我们理解的全程连续压力,后者只有通过有创血压的测量方法得到,而无创血压测量,是通过某些物理现象尽可能获得接近最高或最低的压力值,然而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测得的是否就一定是这两个点的血压值却无从考究。当我们得到了一些数据的时候,要有评判系统判定它们是否是我们所要求得的目标,也要判定这些数据是否能准确反映我们的概念,即要有询证的依据,目前的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正好就缺少这样的评判体系,即血压测量的理论体系)。

        以上七点,基本上涵盖了血压测量共振理论和实验验证的全部内容及其结论。血压测量共振理论是血压测量原理中的主要理论。该理论正确认识了血压听诊音的起源和性质,并且通过了实验验证。只有对血压听诊音起源和性质进行正确的认识,才能回答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的对与错这一关键问题,才可能进一步认识血压测量的准确性问题。结论是:无创血压测量法对收缩压的测量是对的,但对舒张压的测量是错的;相较于有创血压测量,无创收缩压的测量结果对大部分人群来讲是基本准确的。血压测量原理要用到物理学的有关压力的物理知识,因为前人没有对此做出其应用的依据,我们把它归纳成血压测量的基础理论-------软管理论,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谈论。